北辰就是水口的盘岩山石,有万丈多高,非大干龙不会有此格局。只有帝王之家才能用,藏着镇国之宝
南极星也是存在的,不过因为方位的问题,它存在于南半球,而且颜色比较暗,很难看到。
北辰是什么意思
1,即北极星。《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 南朝 梁 何逊 《闺怨》诗:“思君无转易,何异北辰星。” 陈毅 《送沉张诸君赴延安》:“万里长征不计程,指津自有北辰星。”
2,喻帝王或受尊崇的人。“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唐 王勃。唐李德裕《马公神道碑铭》:“瘁精爽于北辰,播芳烈于来代。” 清 阮葵生 《茶余客话》卷一:“徐东海 干学 为司寇时,人赠以联云:‘万方玉帛朝东海,一点丹诚向北辰。’”郭沫若 《洪波曲》第三章五:“ 寿昌 是这儿的北辰,只要他一进门,真真是‘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女招待们都要来簇拥着他,把希望的眼光投注在他身上。” 黄帝的母亲附宝即是“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
3,代指帝都。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4,指一复姓北辰。
北辰是什么意思?
一个区,就叫北辰区
女朋友喊自己男朋友北辰是什么意思
她的前男友叫北辰
亚运村那个北辰属于哪个公司,全称是什么?
全称就是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
北京北辰实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北辰集团”)成立于1990年8月8日,前身是第 十一届亚运会运动员村服务中心。国有独资企业,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会议展览、物业经营与管理及零售商业。1997年,北辰集团以优良资产组建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发行H股,2006年10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A+H股地产类上市公司。目前,北辰集团拥有各类分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20余家,员工8500人,总资产291亿元。北辰集团秉承“打造品牌地产争创一流会展”的经营理念,取得显著业绩。
北辰房地产是全国第一批拥有一级资质的开发企业,在北京市房地产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涉足大型住宅小区、写字楼、公寓、别墅等物业形态开发。位于绿色家园的奥运媒体村用于北京奥运会。长岛澜桥、碧海方舟、长河玉墅、香山清琴等高档住宅项目获多项大奖。新建的北辰时代大厦,作为综合性智能商务大厦,成为京城北部地区的标志性建筑。首个竞标的温泉项目已全面启动。2007年7月北辰与北京城市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以92亿元竞得长沙开福新河三角洲地块,8月又以11.5亿元竞得北京朝阳区常营乡“两限房”开发权。逐步实现立足京内,发展京外的发展规划。
北辰集团作为北京市会展业的龙头企业,先后完成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及全国人大、政协会议等国际国内重大活动的接待服务任务。随着经营实力的提升,北辰会展及物业经营在业内及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在北京市大中型国际会议市场上的占有率高达75%,并于2006年首届中国(国际)会议经济发展高峰会上获得"中国10大会议中心奖";五洲皇冠假日酒店客户满意度在洲际集团"皇冠"品牌酒店中位居第一;写字楼的出租价格一直在亚奥区域内起著"晴雨表"的作用;公寓推出的酒店式公寓产品概念在公寓租赁市场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公用设施公司被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评为“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管理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信和、信诚两家物业管理公司双双获得国家一级资质。建设中的国家会议中心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投入运营后将成为以“国际先进、亚洲一流、国内最大”的国家会议中心为主体的高端商务建筑群,将使北辰的会展业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北辰集团全体员工将发扬亚运传统,弘扬奥运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全国一流大型房地产综合运营企业。为首都建设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北晨,是什么意思?
北晨?应该是北辰吧
1.即北极星。《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尔.天》:“北极谓之北辰。”
2.喻帝王或受尊崇的人。“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唐王勃。
3.代指帝都。唐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4.北辰:堪舆(看风水)术语,又名乾坤镇国符。 北辰者,水口间巉巖石山,耸身 数仞,形状怪异,当于中流,挺然朝 入者是也。亦谓之尊星。此格极贵, 千不逢一,非王侯大地,未易有此。
北辰作文的特色是什么
文汇早不是当年的文汇了,就像大公也不是当年的大公,就连纽时也并不能完全客观。讨论这些没意义。要说的是:1 天津城市管理问题很多。管理跟不上建设的步伐。媒体的监督或对或少有些促进作用。而本地媒体呢?2 服务意识这方面天津问题也不少,需要外来人口的冲击。当年北京也强不了多少,但是竞争冲击之下有了改观。北京的竞争环境并不公平,奈何是帝都,没有选择的外地人还是趋之若鹜。天津呢?只能靠开放,打破壁垒。但既得利益者,尤其是一些无能的管理者,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所以只能靠开明的政策和强力的执行者。
北辰什么意思
1.即北极星。《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尔.天》:“北极谓之北辰。”
2.喻帝王或受尊崇的人。“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唐王勃。
3.代指帝都。唐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
4.北辰:堪舆(看风水)术语,又名乾坤镇国符。 北辰者,水口间巉巖石山,耸身 数仞,形状怪异,当于中流,挺然朝 入者是也。亦谓之尊星。此格极贵, 千不逢一,非王侯大地,未易有此。
此群被社by北辰是什么意思
BY北辰的意思就是北辰干的,此群被社的意思是群主或管理的QQ被盗了,盗号者改的
南栀北辰 这句话是的什么意思?
在南方生长的栀子花
启明星和北极星这两颗星星的区别大了去了,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首先,它们一颗是行星,一颗是恒星,是两颗性质完全不一样的星体。
北极星是恒星,是通过内部核聚变本身发光发热的气态等离子体星球;启明星是指金星,是太阳系以内的一颗围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行星本身不发光,是靠反射恒星(太阳)光芒而发光。
从质量和体积比较,恒星比行星大多了,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太阳质量是金星质量40多万倍,体积是金星150多万倍。
从距离来看,恒星离得远,以光年计,现在的北极星叫勾陈一,距离我们434光年。一光年为9.46万亿公里;金星都只能以公里或天文单位(AU)计,金星距离地球最近时约4100万公里,0.27AU(1AU为约1.5亿公里)。两者的差距若干数量级。
其次,北极星是在北极轴延长线上空,是人类辨别方向的指北星,其位置基本不动;金星是围绕太阳公转,主要出现在东西方,与地球相对位置经常变动。
地球自转有一根看不见的轴,地球就像一个被串着的糖葫芦,围绕着这根轴自转。北极星就在这根轴北极的延长线的天顶上。
所以地球不管怎么转,全天球的星星就像是围绕着地球转,只有北极星一直在那里,成为北半球人类的指路(北)明灯。
而金星也会随着地球转动而变化,黄昏日落后在出现在西边天际,叫长庚星,清晨拂晓太阳未出来前出现在东方,叫启明星。
金星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一直不停运动,地球也在自己的轨道运动,它们的运动速度和轨道不同,相互位置就会不断变化,因此在地球人类眼中,金星就会在天区不同的方位出现。
第三,金星一颗星扮演着几个角色,而北极星是几十颗星风水轮流转,扮演者一个角色,一颗星2万多年轮一回。
金星有很多名字,不同时间在不同的天区。傍晚叫长庚,清晨叫启明,还有叫太白金星的。北极星却是一直在地球自转轴的北极上空。但北极星又不是一颗固定的星,是几十颗星轮流当值的,就像联合国的轮值主席,过段时间就会更换。
这是因为我们地球自转轴并不是稳稳的立在那里,而是像一个转动不太稳的陀螺,有点摆动,就像自转轴那根看不见的延长线在天上画着圈。这个摆动进度为每年50.29〃,画一个360度完整的圈要25800年,在这个圈线上的恒星就轮流当值这个北极星了。
我们现在的北极星叫“勾陈一”,是1200年开始当值的,现在还在北极轴这条延长线的指向附近,再过400年,它就会偏离了,而一颗叫“勾陈四”的恒星又会到达北极星的位置,从此当值北极星800年,后又让位给一颗叫“少卫增八”的恒星。
如此一路轮换着,公元13500年,我们熟悉的“织女星”将论值北极星,公元28000年左右,勾陈一又会卷土重来,再次当值北极星。
行星虽然自己不发光,又小,但由于距离我们太近,所有从我们目视来看,有的比恒星还亮。
金星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星了,其视星等最亮时有-4.4,而现在的北极星勾陈一只有1.97。视星等是数值越小越亮,而且有负数,负的越多越亮。
但绝对星等行星就连参加的资格也没有了,因为其本身不发光。行星距离稍微一远就看不到了,所以我们连只有30AU的海王星也看不到,海王星比地球和金星都大多了,体积是金星约68倍,且这个距离只是1光年的21022分之一,而勾陈一在434光年远。
启明星其实就是太阳系中的金星,因为它有时会在日出之前从东方升起,而且看起来十分明亮。最近这段时间金星会在清晨从东方升起,日出前可以看到一颗非常明亮的星星出现在东方。这两天金星的升起时间是在清晨3点20分,所以只要起得早,趁着太阳没有升起之前,就能在东方看到这颗耀眼的星星。
上图是本人在12月18日早上5点43分用手机拍摄到的金星。
这张是同一天6点11分拍摄到的。
金星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它会反射太阳光。由于金星的表面覆盖着浓厚的大气,其发射率高达76%,这要比岩石高得多;再加上它的尺寸较大并且是平均距离与地球最近的行星,所以金星看起来特别耀眼。除了月球之外,金星就是夜空中最为明亮的星星。
上图是本人前段时间用天文望远镜拍摄到的金星,这颗行星也会像月球那样会出现盈亏的现象。
由于金星是位于地球轨道之内的行星,它与太阳的角距并不大,只会出没于太阳附近,它基本上会随着太阳同升同起。随着地球和金星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金星有时候会在日落之后出现在西方,古人将其称之为长庚星。但不管怎样,我们无法在深夜看到金星,更不可能看到它高悬于夜空中。
另一方面,北极星则是位于太阳系外的恒星,目前的北极星是处在小熊座的勾陈一。虽然勾陈一看起来只是一颗恒星,但它其实是一个三合星系统,其中的三颗恒星都要比太阳更大更亮。但由于它们远在430光年之外,所以看起来还没有金星亮。另外,由于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其他恒星(比如织女星)在未来会取代勾陈一成为北极星。
启明星指的是:金星。
在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候可以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星星,那个就是“启明星”;在黄昏时分,在西方地平线有时会有一颗明亮的星星,那个是长庚星。其实都是指的的是金星。
北极星目前指的是:勾陈一。
我们对北极星都比较熟悉,通常认为在北半球如果迷路了,可以靠着北极星指北方的特性指路,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找不出北极星在哪里。北极星是不断变化的(每隔25800年,极星要循环一次),目前北极星指的是勾陈一,距离地球约434光年。
启明星和北极星的区别是什么?
一、距离地球远近不一样,差距很大
金星距离地球为平均距离约为3820万千米——4100万千米;而北极星距离地球约为434光年。
二、级别不一样
金星是行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而北极星(勾陈一)为恒星;
三、象征的意义和文化不同
1、对于爱情来说 北极星象征着坚定,执着和永远的守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把北极星视为众星之主,因为他恒久不动。
2、在我国本土——道教中,太白金星可谓是核心成员之一,论地位仅在三清之下;金星是罗马神话之中的 爱神、美神 ,同时又是执掌生育与航海的女神。等等。
四、星等不一样
金星视星等为 -3.3—-4.4;现今视星等1.97 。(视星等,是指观测者用肉眼所看到的星体亮度。视星等大小可以取负数,数值越小亮度越高)
因此金星比北极星亮。
……
简单回答,祝好!
启明星和北极星其实都是我们古人对地球夜空中的两颗比较特殊的星体的美称。启明星实际上就是指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金星,而北极星则是专指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星,即是指位于小熊 星座 尾端的勾陈一。下面我分五点说说这两颗星的区别:
第一,二者的性质不同,体量差别巨大。正如上文所说,启明星是一颗类地行星,大小是地球质量的80%左右;而北极星则是一颗可以发光发热的恒星,是一颗光谱型为F型的黄巨星,其质量甚至是太阳质量的4倍多,与启明星相比更是多达150万倍以上。
第二,二者距离地球的远近不同,启明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第二颗,距离地球只有0.275天文单位,是除月球外离地球最近的星体;北极星距离地球则要遥远的多,二者相距达到434光年之遥。
第三,二者构成的成员不同,启明星作为太阳系大家族的一员,是一颗相对独立的行星,和水星一样没有围绕自身运转的天然卫星;而北极星则是一颗三合星,其中位置较远的伴星借助小型望远镜就可以清楚观测到。
第四,二者在地球上空所处位置不同。启明星基本上处于地球东西方地平线的上空位置,凌晨居东方称启明星,傍晚居西方称长庚;北极星是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在很靠近地球北极指向的天空,离北天极很近,差不多正对着地轴,从地球北半球上看,它的位置几乎不变,可以靠它来辨别方向。
第五,二者相对地球夜空的亮度不同。启明星在夜空中的亮度仅次于月球排第二位,也是全天中最亮的行星,亮度为-3.3至-4.4等,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悬挂在地球夜空;而北极星因距地球太过遥远,尽管是小熊 星座 中最亮的一颗恒星,但其现今的视星等只为1.97等,相比于启明星而言其亮度则要暗淡许多。
启明星就是金星,金星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北极星是太阳系外的恒星,远离太阳所以看起来没金星亮。
中国皇帝自古就讲究风水,无论是都城,出生地还是阴宅都要寻找个风水宝地,中国自古就有出官员的风水宝地,出名人的风水宝地,自然也有出帝王的风水宝地。本期的风水宝地带你去了解出帝王的风水宝地在哪里?是什么样的。
什么样的风水出帝王按古代的风水布局,出帝王的风水是三层包围,也就是有三层龙虎护卫环绕,主脉绵延不绝很远,但是这样的风水局很少的,现实里面很难遇到,难道说出帝王的局盘就这一种吗?显然不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如果按这样的方法,估计真如风水书说的神马三年寻龙,十年认主,这话不是闹着玩的。普通人寻得起吗平常百姓就不要出个人物了,显然这不是很合理。
三层包围环绕的山脉很少,其实这是复杂的一种,有些地方一层包围环绕的山脉也没有,但是人物辈出,可见这里面还有秘密
其实简单的有一种那就是东南峰高大,也就是巽峰挺立穿天,如果这峰在四面八方里特别的突出,成为主峰,那嘛机会就来了。你可以坐南朝北做地,就会出帝王了
当然这个峰的高度气势,越雄伟就会有很厉害的人物出世,如果不是那么独到,也会出官员的,只不过大小话说。
如果不是坐南朝北,而是坐东南朝西北或者坐东朝西,那力量会差一些,但是也会出人物的,有的人或许不以为然,会那玄空来反驳,其实合不合玄空在其次。
古代中国的十大风水宝地1、西安西安: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古都之首。
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古都之首。西安南屏地势磅礴的秦岭,东近险拔峻秀的华山,西临冬夏积雪的太白,北连逶迤延绵的北山。
四山亭亭,沃壤广野居中,宜林宜牧、宜粮宜棉、宜瓜宜果,有高山避暑、有风光览胜,故古有“膏腴天府”、“陆海丰饶”之称。
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局、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西安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遗址、古代城阙遗址、77座帝王陵墓、众多名寺古塔、先民遗迹等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是世界旅游热点城市之一。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古代帝王在选择墓葬位置的时候都非常重视“风水”。而“风水学说”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环境观”,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先民对于自然的探索和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玄妙界定。通观历代帝王陵寑,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确实都占据着华夏大地的一处处“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吉壤”。而这些“吉壤”的选择,也无不表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中华民族血脉永继、繁荣昌盛所寄予的深深祝愿。由于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伦理观念和丧葬习俗,古代帝王的大墓里往往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
关中唐帝十八陵分布图
选址原则一:注重整体
风水一词最早出自《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理论就是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人为中心,把天地万物都当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要素。风水学的功能就是要宏观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这其实与现代科学中的系统论不谋而合。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他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的《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这其实就是古人在选择居所时对于系统论的朴素应用。
照古人的观念,阴宅选址的地形地势、方位和安全,将长久地影响后代子孙的命运。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卷《丹经口诀》别强调整体功能性,主张“阴宅须择好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为有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
唐代的陵墓建设是继秦汉以后的又一次高潮。包括武则天在内的唐21帝,除武氏与高宗合葬,末代的两位皇帝葬在河南、山东外,其余都在陕西渭水北岸,号称“关中十八陵”。各陵以层峦起伏的北山为背景,南面横亘广阔的关中平原,与终南、太白诸山遥遥相对。渭水远横于前,泾水萦绕其间,近则浅沟深壑,前望一带平川,黍苗离离,广原寂寂,更衬出陵山主峰的高显。唐陵继承了汉陵四向开门的传统并加以发展,形成象征帝王居所的宏伟构图:在陵丘四周建方形围墙,称为内城,四面正中为门,设门楼,四角设角楼;南门朱雀门内建献殿,举行大祭典礼;朱雀门外是长达三四公里的神道,最南端以一对土阙开始,阙后为门,由此向北离朱雀门约数百米至一公里是第二对土阙及第二道门,再由此门通向朱雀门前的第三对土阙。在第一、二重门之间的广大范围内分布着众多的陪葬墓,其中尤以太宗昭陵的陪葬墓最多,达167座。整个陵区范围十分宏大。此外还以许多气势雄壮的石人石马来陪衬渲染帝陵的尊严和崇高的气氛,使得无论什么人来到此地都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仰尊崇之意。
选址原则二:因地制宜
《周易·大壮卦》说:“适形而止。”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这其实就是我们古代先民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这也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土质差别也很大,各地的建筑形式亦不相同。我国西北干旱少雨,黄河中游有大片具有壁立不倒特性的黄土层,易于挖掘,并具有防寒、保暖的特性,因而在黄土断崖处挖掘横向穴洞的居住形式——窑洞民居,广泛分布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而西南由于潮湿多雨,虫兽很多,那里的人们就在栏式竹楼上居住。《旧唐书·南蛮传》就有关于竹楼的记载:“山有毒草,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这种竹楼楼上住人,楼下空着或养家畜。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特别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此外,草原的牧民以蒙古包为住宅,采取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云贵山区的人民用山石砌房;华中平原人民以夯土建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的结果。
明代帝陵就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卜选的。明永乐年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后来他在这一地区找到一片“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年开始在此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山间泉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千米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从十三陵的选址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万历年间绘制的《襄阳古城图》
选址原则三:依山傍水
我们的祖先在生存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蕴涵着智慧的生活经验,其中在背山面水的地方建立定居点就是很重要的一条。当今考古所发现的原始部落遗址几乎都建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古人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其实这也就是风水理论中依山傍水原则的由来。
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率族人来到湖南岳阳县渭洞乡。这里的地形给了他很深的印象: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至此,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拥成一朵莲花,是风水学里典型的“土包屋”式的依山形式。于是张谷英带大家在这里定居下来,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五百年来发展成为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大家族。这是比较典型的好风水旺家宅的事例。
建在珞珈山麓的武汉大学已有百年历史,在特定的风水环境下,校园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学生宿舍贴着山坡,像环曲的城墙,还有个城门洞似的出入口。山坡平台上以中孔城门洞为轴线,图书馆居中,教学楼分立两侧。主从有序,严谨对称。学校得天然之势,显示出高等学府肃穆宏大的气势。武汉大学的选址和营建正是风水理论中“屋包山”的典范。
古人对于阴宅的重视不亚于阳宅,特别讲究“事死如事生”。因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许多国君的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巅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的威严。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别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大汉原陵秘葬经》就曾记载:“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
著名的秦始皇陵就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这一带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也许有人要问,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阴?我们来看看这里的地势就明白了。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嶂。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皇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可以看出,这里正是一块符合依山傍水原则的风水宝地。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古代墓葬选址示意图
选址原则四:察形观势
中国传统的“天人一体”哲学观使得中国人对于天地、人生有着独特的看法,特别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传统风水理论实际上也是这种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也就是说,在选择居停之处时要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中去考察,这也就是所谓的“查形观势”原则。
《禹贡》把中国山脉划为四列九山。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我国的都源于西北的昆仑山,从昆仑向东南又延伸出三条,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南龙由云贵经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条大都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勘测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应顺应的走向。
在查形观势的时候还要弄清楚的形与势的区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就像是起伏的群峰,形则是单座的山头。认势唯难,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只有形势完美,宅地才完美。查形观势就是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样就不会有后顾之忧,而会后福绵延,福泽子孙。《朱子语类》论北京的大环境云:“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这说明了北京地理环境之优越。
中国帝王陵墓的选址是非常注重查形观势的。以清朝皇帝的陵墓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在选择陵墓的地址时,在这方面他们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清东陵据说是顺治亲自跑马游山而选定的风水宝地。以风水而论,这里确是绝佳之地——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以北称“后龙”,是来源;陵区以昌瑞山为靠山,东侧的鹰飞倒仰山为青龙;西侧的黄花山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钟的金星山为朝山;远处的影壁山为案山;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屈曲流过,环抱有情。是典型的“山环水绕、负阴抱阳”的山水格局。清代各帝后妃陵寝的选址和营建都是如此,无不考虑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的相互关系,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选址原则五:土质检验
很多古代帝王的陵墓现在都已经成为旅游观光景点,大家不难发现,这些墓葬的所在地一般都有山清水秀、风光秀美、空气清新、草木丰茂的特点。也就是说,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水土都是比较优良的。其实,在堪舆师给帝王选择陵寝的过程中,他们除了十分重视方位形势等因素外,对于当地的土壤质量也是非常重视和挑剔的。针对这些问题,他们常常在相地时亲临现场,用手捻,用嘴嚼尝泥土,甚至挖井察看深层的土质和水质,俯身贴耳聆听地下水的流向及声音,这些看似装模作样,其实不无道理。
在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风(空气)、水、地(土地)。“地”就包括了土壤,土壤质量的好坏是风水学需要研究的大问题。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传统风水学认为土质决定人的体质的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发现,土质对人的影响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土壤中的锌、钼、硒、氟等元素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明代王同轨在《耳谈》中记载:“衡之常宁来阳立锡,其地人语予云:‘凡锡产处不宜生殖,故人必贫而迁徙。’”《山海经》也记载了不少地质与身体的关系,特别是由特定地质生长出的植物,对人体的体形、体质、生育都有影响。
第二,潮湿腐败之地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地,会导致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
第三,地球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时刻对人发生着作用。强烈的磁场可以治病,也会引起头晕、嗜睡或神经衰弱等疾病。
第四,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双层交叉的河流、坑洞、复杂的地质结构,都可能放射出长振波或污染辐射线或粒子流,导致人头痛、眩晕、内分泌失调。
从另一方面来说,古代的堪舆师相对来说都是地理学家,对气候、环境较为敏感,我们不得不承认风水术确定有科学道理,并非空穴来风。风水圈中曾流传过一个“郭璞葬母”的传说:郭母死后,郭璞给母亲挑选的墓穴距离河边不到百米,如果一发大水坟便会被淹掉,这可是风水大忌。郭璞却敢葬,预言水必退去,时人将信将疑。结果若干年后,河水果然改道了,郭母墓四周都成了桑田,郭璞的名气因此大振。郭璞为什么敢这么断言,无非是他对附近的山川走向、河流分布、气候变化,比别人更了解罢了。
选址原则六:水质分析
长江、黄河被我们誉为母亲河,因为大河之水哺育了沿岸的人民,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天,所以有天生水之说,二就是地,三就是水。把老子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万物。可见水的重要性。
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我们不妨连起来一起读做“堪舆风水地理”。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堪(观察天)、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研究分析理论)。这里所指的风为人呼吸的空气,水为人吃的水、源头水,土为种庄稼的土、穴位中的土。空气、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我们都知道,如果风(空气)质不好、水质不好、土质不好就会造成生物生长不好,人得病,生活陷入灾难。这也是现在绿色环保观念被大力提倡的原因。
古人认为“草繁木茂,水深土厚”的地方风水一定不错。这其实就是通过目测来辨别风、水、土的质量的方法。
具体到怎样辨别水质,《管子·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不足论”。《堪舆漫兴》论水之善恶云:“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浆之气味惟怕腥,有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
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
云南省腾冲县有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但里面没有任何生物,鸭子等飞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经化验,泉水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巨毒物质。建立定居点必须远离这样的水源。
古代帝王在选择陵寝时对当地的水也是非常重视的。明十三陵附近有非常丰富的水源,因此这里终年草木丰茂,生物的多样性也发展得很好。现在,十三陵水库作为北京城市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北京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选址原则七:坐北朝南
风水学是很注重方向选择的。堪舆师在选好阴阳宅的位置后,还要选择最合适的建造方向,让建筑接收承纳四周山水空间的生气。这也叫做立向,立向是风水中的一大关键。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子山午向。用现代科学来解释,这是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国土都处于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以北,因此朝南的房屋便于接受阳光照射。这样不但冬季时屋内会比较温暖,对居住在这里的人的身体健康也十分有利。
此外,中国的地势使得中国的季风气候特点十分显著,大半个中国都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除了西北地区由于身居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外,我国主要有温带季风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还有海南、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少部分地区受热带季风性气候影响。因此,房屋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开冬天的北风。甲骨卜辞有测风的记载。《史记·律书》云:“不周风居西北,十月也。广莫风据北方,十一月也。条风居东北,正月也。明庶风居东方,二月也。”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中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主家道败衰丁稀。”这就是说在确定方位时要避开西北风。
风水学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其二,以八卦的离为南,坎为北,震为东,兑为西。其三,以干支的甲乙为东,丙丁为南,庚辛为西,壬癸为北。以地支的子为北,午为南。其四,以东方为苍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或称作:“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我国一般的帝王陵墓的朝向都是背山面水或是坐北朝南,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明十三陵都是如此。但是位于凤阳的明皇陵却是朝北而建,而且道路还略有歪斜。考其原因,这是由于中都城垣宫殿在皇陵的东北方,为了使皇陵朝向中都的非常处置。
总之,风水学中的坐北朝南原则是我们的祖先通过千百年的实践得出的认识,这其实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
选址原则八:顺乘生气
传统的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万物莫不得于气。
我国古代风水大家、晋代大学者郭璞所著的《葬书》中,对感应原理和作用关系进行了阐述。《葬书》中称:“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内,以荫所生之法也。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意思是陵墓要选在有生气的地方,即所谓风水宝地,有生气才有万物。人是气的产物,人体骨骼就是由气凝结而成的。人死了,气也散了,仅留下了一副失去生机的尸骨。如果尸骨埋葬在有生气的地方,就会枯骨逢春,让灵魂得到升华。是人都为父母所生,就如一棵大树,父母是“本”是树干,子孙则是父母在世间的“树枝”。父母的尸骨在地下得到了生气,“本”就会生机盎然,与“本”一脉相连的“枝”也会大大受益,枝繁叶茂,福泽绵长。
明代的另一位风水大师廖希雍在《葬经》中指出,应当通过山川草木辨别生气,“凡山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蔼蔼,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来休。云气不腾,色泽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凋零,水泉干涸,如是者,非山冈之断绝于掘凿,则生气之行乎他方。”可见,生气就是万物的勃勃生机,就是生态表现出来的最佳状态。
风水学提倡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就叫做“顺乘生气”。因为只有得到充足的生气,植物才生长得繁茂,人类才会健康长寿。风水理论认为房屋的大门是气口,如果有道路和流水通向这里,即为得气。反之如果把大门设在背面,就是不得气。得气有利于空气流通,对人的身体有好处。宅内光明透亮为吉,阴暗灰秃为凶。只有顺乘生气的建筑,对居住在里面的人才有好处。
由于季节变化,使生气与方位发生变化。不同的月份,生气和死气的方向就会不同。生气为吉,死气为凶。人在做事的时候也应该随着自然的变化行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自古人们就选择在仲春时的清明节去祭扫先人的坟墓,这除了郊游踏青的理由外,也与古代堪舆术有关。《管子·形势解》说:“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气息交换旺盛,是亡人与活人“心灵感应”最活跃的时候。生者去阴宅看看,也是阴阳平衡的需要,会获得一年的心灵平安。而且,古人还认为,生者的住所即阳宅要时时维护,死者所居的陵墓,即阴宅也得定期扫视修理,添土护坡以防“泄气”。从伦理学角度看,即是鼓励后人每年定期祭祀先祖故友,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现在我国已经把“清明”列入公众假期,这也可以看成是当今顺应民意、倡导和谐的良好举措。
选址原则九:普遍绿化
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已经注意到环境与人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而环境的好坏与树木的多少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无论是对于生者的住宅还是死者的陵墓,在周围栽种树木,进行绿化,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行为。
关于树木风水,几乎各派风水大师都十分重视,其作用也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只是遮阴乘凉、美化环境这么简单。民间风水师都相信这样的说法:“乡野居址,树木兴则宅必发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亡。大栾林大兴、小栾林小兴。苟不栽植树木,如人无衣、鸟无毛,裸身露体,其能保温暖者安在欤?”还说:“门前明净无遮蔽,宅后偏宜绿树浓;繁茂四时形不露,安居久远禄千钟。”唯其草木繁,则生气旺盛,护荫地脉,斯为富贵。
风水学讲究“形气同求”,认为有何气便有何形,有何形也必然产生何气,他们认为可以根据树木的好坏看人的兴衰。这也正体现了树木在风水中的重要作用。风水学认为树木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聚气:特别是在郊野空旷之处,气荡无收,可靠栽种树木来缩小住宅范围,使之有团聚之象。二、蔽风:山上平地及沿海平原,天风浩荡,冬季北风强劲凛冽,对人、畜及农作物都有危害,可以借种植防风林木来减小风的危害。三、遮形:住宅对面若有崩裂破面的山、屋角、墙角、烟囱以及高压电塔等形煞,可靠种树或植爬藤来缓和。四、通气兼遮形:住宅的生气在前面,可是远方却有形煞,可以栽种竹子或间隔距离较稀疏一点的植物,来把凶形遮住而又使吉气能通过。
郭璞《葬经》谓:“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土色光润,草木茂盛,为地之美。今童山粗顽,土脉枯槁,无发生冲和之气,故不可葬。”特别指出了荒芜的秃山是不可以用来做阴宅的。
旧制规定:“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这实际上已经以礼制的形式把对于陵寝的普遍绿化原则固定了下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明孝陵还是十三陵,大凡古代帝王所葬之地基本上都是树木繁茂、水草丰美的地方,这除了原先选址的时候对环境的严格要求以外,也是后人不断栽种树木进行绿化的结果。
现在,我国为了减少对耕地的侵占,由发起了“树葬”的殡葬形式,即在逝者埋葬骨灰的地方,由后人栽种一棵树木,一方面表现了对于先人的怀念,另一方面也绿化了环境,让死者安然地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得享安息。
选址原则十:改造风水
《周易》有彖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面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在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的祖先已经意识到改造环境的重要性。但是这种改造绝不是率性而为,而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
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中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结果没有成功,为舜所杀。鲧的儿子禹接受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地把洪水降服了。这可能是最早的人类改造风水的记录。
四川都江堰也是改造风水的成功范例。位于长江支流岷江上游的都江堰是世界上修筑最早,且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水利工程。2260年来都江堰的分水、溢洪、引水三大主要工程设施一直在正常运行,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后人总结了都江堰成功的原因,发现:首先,当年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时遵循了与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即“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原理,因此都江堰是没有坝的引水枢纽。第二,即调节水流的“鱼嘴”分流工程,控制流量的“宝瓶口”引水工程及泄洪排沙的“飞沙堰”工程解决了控制流量、泄洪排沙等现代水利设施建设中的难题。第三,坚持岁修制度等可持续的管理措施。从都江堰的建设看,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所拥有的智慧和能力。其中,天人合一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思想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的古帝王陵在改造风水方面一直是不遗余力。秦始皇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已是占据了一块符合风水原理的宝地。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还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现在残高依然有2米至8米,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山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骊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形成了南面背山,其他三面环水之势。可见正是对鱼池水流向的改造才使秦始皇陵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特点。
当自然山川条件不能十全十美时,就人工加以修、补、填、挖,这种把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造就出一个理想的“人造”风水宝地的方法,在历代帝王陵墓的建造中都有体现,也可谓对风水理论的一种实际应用。